2025-08-06 18:25:09 | 人围观 | 评论:
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
导语:《送东阳马生序》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,是选于本单元的一篇赠序。作者现身说法,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,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。
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!
第一课时
一、导入新课
常言道:“自古雄才多磨难,从来纨绔少伟男。”苏秦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。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,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。
(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,导入新课)
二、走近作者,了解背景
(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,教师适当补充)
1.写作背景。明洪武年间,宋濂官至翰林学士,洪武十年(1377)辞官。
2.作者简介。宋濂(1310-1381),字景濂,号潜溪,浦江(今浙江义乌一带)人。明朝文人,幼年酷爱学习,家贫无书,常问藏书家借抄,天寒手僵,仍坚持不懈,由此得遍观群书,学识渊博。
3.体裁特点。
本文是一篇赠序,其中的“序”,并非“序言”,而是“赠言”的意思。作为文章的体裁,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。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,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,或成书过程与宗旨,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,或给以必要的引导。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,始于唐朝,文人之间以言相赠,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,往往因人立论,阐明某些观点,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。
三、初读,读准音
(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。因此,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,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。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,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。
1.顺畅读出全文,读准字音,注意停顿.
2.疏通文意,了解大意,参照书下注释,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.
四、译读,明其意
1.自由阅读:参照书下注释,初步疏通文意,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。
2.小组交流:我读你译,你读我译,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,力求准确、通顺,翻译时,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。
3.课内交流: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,翻译重点语句.
4.交流质疑: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、谬误点、疑惑点、分歧点提出来,师生共同解疑.
(1)通假字:
A.送序之 送福 序,并非“序言”,而是“赠言”的意思。
B.持汤沃灌, 汤:古义指跑,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.
(2)加点字:
A.不尝降辞色、 降色。
B.叱咄: 呵.
p.第段从哪些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?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?
(3)四层对比,显而易见昔日困苦和今日条件的优裕。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,德有所成;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,有所成,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。
4.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?
(5)纵观全文,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,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;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,突出作者的主旨。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,愈能打动人心,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,就会越发自然流畅,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。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,大开大阖,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,其胸襟、气魄,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,正是因为这些,才使文章传世不朽,脍炙人口,成为名篇佳作.
5.学生交流讨论:
(1)你同意这个观点吗?
(2)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。
p.总结:这篇文章通过宋濂的现身说法和对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的对比,深刻阐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。文章语言流畅,逻辑清晰,体现了宋濂作为文人深厚的人格魅力.
全站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