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策划书辞职报告

端午节手工粽子教案(端午节手工制作粽子活动方案)

2025-08-12 13:46:16 | 人围观 | 评论:

端午节手工粽子教案

一、单元目标

  1. 认识并正确书写“端午粽”、“五黄”、“五端”等生字。
  2. 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,了解粽子的种类及其特点。
  3. 通过操作、观察和交流,体验节日活动的热闹与美好,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二、教学准备

  1. 教师准备:
  2. 学生准备:粽叶、糯米、红豆沙、线、剪刀等材料;
  3. 材料:五黄粽子(如“ five yellow”),五端(如“ five ends”)等。
  4. 课件准备:
  5. 教师制作或展示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、文字、动画,包括节日习俗和文化故事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:认识生字“端午粽”、“五黄”、“五端”并制作粽子
  1. 导入(2分钟)
  2. 教师提问:“端午节是什么时候?”学生回答:“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。”
  3. 领发 sticks,介绍“粽子”的文化意义。

  4. 教师讲解生字(3分钟)

  5. 逐个讲解生字:端午粽、五黄、五端。
  6. 用课件演示这些生字的形状和颜色,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。

  7. 分组制作(15分钟)

  8. 学生分组合作,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“五黄粽子”、“五端粽子”。

    • 提问:“如何制作五黄粽子?”学生讨论后,教师演示制作过程:用粽叶包裹糯米,加黄豆沙和肉丝。
    • 类似地指导制作“五端”粽子。
  9. 展示与交流(10分钟)

  10. 学生将制作的粽子贴在教室墙上或分享给组内其他同学。
  11. 集体交流:“你用了哪些材料?”“怎样装饰?”学生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  12. 分层练习(5分钟)

  13. 师生互动:教师板书生字,学生逐个写字,教师纠正错误。
  14. 考试生字卡片,完成后续任务。

  15. 总结(2分钟)

  16. 教师总结: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粽子的“五黄”和“五端”驱除疾病,深受人们喜爱。“五黄五端”的习俗至今仍在传统节日中传承。
第二课时:感受节日氛围并品尝粽子
  1. 导入(2分钟)
  2. 领发 sticks,介绍端午节的传统食物——粽子的名称和形状。
  3. 强调端午节活动丰富多彩,粽子成为节日的重要食品之一。

  4. 分组制作粽子(15分钟)

  5. 学生再次分组制作“五黄”粽、“五端”粽,并根据材料尝试品尝粽子。

    • 提问:“如何判断粽子的美味?”学生观察后回答:用手指轻轻碰触,肉丝细腻香甜。
  6. 观察与讨论(5分钟)

  7. 教师展示几个粽子,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:多种形状、颜色变化且色香味统一。
  8. 引导思考:“为什么我们要吃这些美味的粽子?”学生回答:“驱除毒邪,传承文化。”

  9. 分享与交流(10分钟)

  10.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和品尝感受。
  11. 师生共同总结:端午节不仅是节日,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,通过美食和习俗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。

  12. 分层练习(5分钟)

  13. 考试生字卡片,完成后续任务。
  14. 用“粽叶”、“糯米”等材料制作简单的食品(如饼干),体验节日的传统生活。

  15. 总结与延伸(2分钟)

  16. 教师总结:端午节不仅是传统节日,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。通过粽子这样的美食,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
四、教学反思

  1. 活动效果:学生通过制作和品尝粽子,不仅掌握了生字,“五黄”、“五端”的含义,还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。
  2. 收获与思考:学生在参与分组合作中增强了团队精神,在品尝粽子过程中体验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,感受到节日的文化魅力。
  3. 后续延伸:可以结合课件展示更多相关文化内容,如屈原的故事、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等,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。

以上是一份完整的单元结构和活动设计示例,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补充具体细节。

这些教案都是针对中班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的,涵盖了端午节的历史、习俗以及相关文化和人物的了解。以下是对这些教案的具体分析和总结:


一、教案特点

  1. 主题鲜明
    每个教案都围绕端午节这一节日或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内容展开,既有历史传承,也有动手实践,能够很好地体现教育的核心目标。

  2. 材料准备丰富
    教案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(如粽子、香袋、雄黄酒等),以及互动工具(如剥粽叶等),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动手能力。

  3. 活动设计合理
    每个教案都注重从简单到复杂,从直观到具体,逐步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。例如:

  4. 《端午节手工粽子》:通过猜粽子、剥粽叶等环节,激发幼儿对节日的兴趣。
  5. 《屈原的故事》:结合图片故事,帮助幼儿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和爱国情怀。

  6. 反思内容丰富
    教案中不仅展示了活动设计,还融入了教育理念的思考(如爱国主义、爱国情感的激发等),有助于提升整体教育效果。


二、教案优缺点分析

优点

  1. 贴近幼儿生活
    学生对颜色、形状、味道等感官体验感兴趣,这些材料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。
  2. 注重互动与实践
    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动手操作(如剥粽叶、制作粽子),提高了学习效果。
  3. 内容全面
    包括节日的由来(屈原)、传统习俗(端午节的吃粽子、龙舟赛等)、相关文化(五黄食品)等,覆盖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。

缺点

  1. 部分环节简单
    比如“了解端午节”部分只提到纪念屈原的活动,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有些含糊。
  2. 对古代概念的模糊理解
    孩子们对“五黄”“爱国情怀”的表述较为含糊,需要进一步引导。

三、教学反思

  1. 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
    教案中通过屈原的故事和传统习俗,帮助幼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,并逐渐激发爱国情怀。

  2. 智教育意义提升
    孩子们在参与制作粽子时,会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、手工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例如:“你为什么需要这些粽子?”“你是怎样做好的?”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  3. 材料准备不够充分
    对于简单的操作(如剥粽叶),材料准备充足;但对于纪念屈原的部分,虽然提到了故事,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。建议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,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。


四、总结

这些教案整体设计合理,注重幼儿参与感强、动手实践和文化传承,能够很好地达到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的“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幼儿”目标。在教学过程中,需要根据幼儿特点进一步调整内容,优化环节设计,以确保活动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