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策划书辞职报告

劝学教案_劝学教案全国一等奖

2025-08-15 16:05:56 | 人围观 | 评论:

演讲设计与教学建议

一、教学目标

  1. 明确设喻论证的方法
    通过本教案,学生能够理解“劝学”文章的论据方法:设喻论证法及其在论证中的应用。

  2. 掌握行文方式
   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如何使用比喻来阐述中心论点,并了解“对举”的具体行文技巧。

  3. 理解论述角度
    学生能够明确文章从哪些具体角度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主题:学习的重要性、作用和方法态度。

  4. 掌握设喻特点
    学生能够识别文章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比喻,并理解这些比喻如何使复杂的道理通俗易懂。


二、教学难点与重点

  1. 作者设置喻的特点
  2. 具体描述: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和现象作为比喻,从感性到理性。
  3. 重要性:通过生动的例子传达道理,增强说服力。

  4. 分析设喻的具体意义

  5. 角度论述:分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、作用及方法态度三个维度的论述。每个段落中的五个设喻具体说明其对应的思想内涵。

  6. 内在联系与逻辑性

  7.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多个比喻和例证来支持中心论点,包括层面上的论证结构。

三、作业布置

  1. 背诵全文
    学生能快速准确地记忆《劝学》的文章内容,加深理解。

  2. 完成《教学与测试》
    让学生解答相关问题,巩固对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。

  3. 参与课本研讨与联系第四大题
   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,深入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并提出个人见解。


四、板书设计

  1. 设喻论证的方法
  2. 定义:以生动的事例或现象来支持论点。
  3. 例子:靛青的形成、车轮的制造等。

  4. 对举行文方式

  5. 分析:“故”句的作用,总结法及行文特点(比喻,深入浅出)。

  6. 论述角度

  7. 学不可以已:从学习的重要性、作用及方法态度三个维度展开论证。
  8. 例证分析:金寒于水,直木为轮,知足不须臾等。

五、作业布置

  1. 预习下集“劝学二”内容,完成预习笔记整理。

  2. 做《教学与测试》中的相关练习,巩固所学知识。

  3. 参加小组讨论,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及实际应用案例。


通过以上思考,可以清晰地理解每个教案的核心内容和目标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“劝学”这一材料。

劝学教案 篇1


【教学目标】

  1. 了解《劝学》的思想内容,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。
  2. 梳理文言文中“已”、“会”等实词的含义,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,了解它们在修辞中的演变、引申、扩大和转移四种现象,提高阅读、理解文言文的能力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导语

  1. 师生共同讨论:你知道哪些事物会影响我们?
  2. 问题:“同学们,你知道‘劝’是什么意思吗?”教师引导学生回答:“劝”是表示“帮助”的意思,“学”是表示“学习的”。
  3. 老师总结:“知道学习的重要性,学习方法与态度也是重要的。有人知道这些内容,就会更有动力去努力,为祖国、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二、介绍荀子

  1. 什么是《劝学》?
  2. 这是一篇思想家的散文,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及其重要性。
  3. 老师介绍:
  4. 来源:这是荀子的散文集的一部分,属于《随园全录》。
  5. 老师指出:“荀子的思想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”,这是一篇“行”的概念与“知”的重要性的文章。

三、解题

一、讲解第一自然段(“已”字的意义) [图示:分析句式和关键词,明确“已”字的意思]
  1. 问题:“什么是‘已’?”
  2.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已”在这里指的是“已经”。
  3. 分析:“学”的意思就是“知道”,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,“已”字的含义是“已经知道了”。
二、讲解第二自然段(学习的意义与五种比喻) [图示:分析句式和关键词,明确五种比喻及其意义]
  1. 问题:“这五种事物有什么意义?”
  2.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从这句话可以看出,人只要不断“学”,就能改变自己、提高自己。”
  3. 分析:
  4. “青出于蓝”:说明经过变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东西。
  5. “冰寒于水”:说明外力(水)影响内部(冰)。
  6. “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”:说明通过改造,能获得更佳的品质。

  7. 归纳: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:“人只要不断“学”,就能改变自己、提高自己。”即学习的意义是“知明而行无过”。

三、总结中心思想 [图示:将五种事物与学习意义对应]
  1. 问题:“学习的意义是什么?”
  2.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:“学习的意义是‘知明而行无过’。”
  3. 分析:“人只要不断“学”,就能改变自己,提高自己,达到智慧清明、行无过错的境界。”

【教学反思】

  1. 教学目标:明确,但可以增加更多训练思维的过程。
  2. 文言词目积累:建议教师让学生多练习分析句式和关键词,理解比喻的意义。
  3. 方法指导:在分析推理过程中加入图示辅助说明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逻辑关系。
  4. 课后作业: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例证或名言进行分析,增加练习的趣味性。

希望这份教案能帮助你顺利开展教学!如有进一步需求,请随时告知。

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 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←





相关内容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