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策划书辞职报告

故都的秋教案课件_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ppt

2025-08-16 00:48:02 | 人围观 | 评论:

根据你的需求,以下是我对提供的文章进行高质量改写的版本:


初稿:

教学目的:
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;
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;
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。

教学重点难点: 1、散文的形与神
2、散文的景与情

教学时数:两课时

教学步骤:
一、导语设计
今天,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,不过,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,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,而是北京的秋。大家知道,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,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,但是,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,也不叫北京,而是北平,因此,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。(板书课题)

二、解题、作者及.写作背景
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,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;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,题目很深沉。
郁达夫(1896-1945),原名郁文,浙江富阳人。现代著名的小说家、散文家。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。曾赴日本留学,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。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《沉沦》问世,产生巨大的影响。1923年发表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。先后在北大、武昌师大、广东大学任教。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”。抗战爆发后,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,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。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。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,抒情浓烈,有感伤情调,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。(板书)

本文写于1934年8月。由于种种原因,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,这段时间,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,游山玩水,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。

三、师生共同讨论,分析理解课文

(一)读罢全文,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?请用一字来概括。(板书:味。)
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。回答此问无须做太多理性分析,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,“味”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。

(二)读第1、2自然段,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。(板书:北国的秋——清静悲凉;南国的秋——慢润淡)

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,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。

(三)读第3~11自然段,思考下列问题:

1、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、秋槐、秋蝉、秋雨、秋果五幅故都秋景,那么,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,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,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?
明确: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景物,也不是按照空间顺序叙述景物。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,从不同的侧面、不同角度描述故都的各种自然景观。

2、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?
明确:作者没有写鲜亮之景,因为鲜亮的景象往往显得不够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。作者主要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北国之秋的宁静与悲凉。

3、作者为什么要用“雪”、“霜”这样的词汇来描写北国之秋?
明确:作者用了这些词汇来强化故都之秋的氛围。“雪”、“霜”等意象,既突出了北国之秋的寒冷与寂静,又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凄凉的意境。

4、作者用“白干稀饭”这样的语言来描写江南之秋吗?
明确:是。作者在描述江南之秋时,确实使用了类似的比喻方式。

5、作者为什么不能直接描绘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?
明确:这是因为作者先从故都之秋入手,通过细腻的描写,为读者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,并为后续的对比埋下伏笔。

四、学生朗读全文,并根据教师的提问,回顾所学内容。(板书:a、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?b、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?c、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?)

问题:
a、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?
b、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?
c、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?

回答:
a、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四景一影:清晨静观、落蕊轻扫、秋蝉残鸣、雨后话凉、胜日秋果。

b、这些景物共同特点是:它们都从不同层次地展现了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。“晨静”、“晚雅”、“秋冷”、“寒香”,构成了一幅细腻而动人的画面,突出了北国之秋的宁静与悲壮。

c、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?
因为“鲜亮”往往显得过于显眼和夸张,容易偏离故都之秋的真实氛围。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故都之秋的深沉与含蓄,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北国之秋的独特热爱。


希望以上改写版本能满足你的需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