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策划书辞职报告

《绝句》教学设计(绝句古诗教学设计)

2025-08-15 05:24:51 | 人围观 | 评论:

《绝句》教学设计

一、教学目标

  1.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,弄清诗句的含义,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。
  2. 领会杜甫诗歌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和豪放的情怀。
  3. 理解诗句中“含”字的巧妙用法。

二、教学准备

  1. 课件(如《绝句》的配乐);
  2. 黄鹂鸟剪贴图片、柳树、翠绿的树叶等;
  3. 同学之间的互动游戏卡片或卡片夹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一、导入新课——激发兴趣
  1. 导入:同学们,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,一位享有“诗仙”的美称,是——李白;另一位则被称为“诗圣”,他是——杜甫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。(板书课题,齐读)
  2. 指句读《绝》:指名生念出“绝”字的音节,并联系到“丝线染成颜色”的意思。
  3. 拶剪板引出主题:“含”字的特点和巧妙用法。
二、初读古诗——积累基础
  1. 自由读古诗:借助拼音读准字音,指名生背诵诗句。
  2. 稳定节奏训练:教师配乐朗读诗句,注意节奏和押韵。
三、创设情境,细读古诗
  1. 第一句诗:
    (1) 如果把诗配上画,按诗句的描绘,应首先画什么?
    (2) 出示“黄鹂”剪贴画,学生想象诗人又怎样用它来表现春天的美好。
    (3) 动笔读第一句诗,注意节奏和韵律。

  2. 第二句诗:
    (1) 接下来,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,忽然眼前掠过一(学生猜测:青鸟)。
    (2) 出示“青鸟”剪贴图片,学生想象它在哪儿飞来飞去。
    (3) 动笔读第二句诗,注意节奏和韵律。

四、背诵古诗——提升能力
  1. 男女生接读:指名男生读第一、二句,女生读第三、四句。
  2. 互动活动:学生互相配合,朗读时相互配合节奏。
五、理解句意——探究奥秘
  1. 第一句诗:
    (1) 蓝天下黄鹂鸣,细柳色暗青;
    (2) 猴群闹春声大振,燕子啼晴鸟语真。
    (3) 学生小组合作,分析“含”字的巧妙用法,思考:

    • “含”字在诗歌中表示什么?
    • 这个意思和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关系?
  2. 第二句诗:
    (1) 明天你见我,且把青鸟引去;
    (2) 火火照天边,野草长青根。
    (3) 学生小组合作,分析“含”字的巧妙用法,思考:

    • “含”字在诗歌中表示什么?
    • 这个意思和诗人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关系?
六、总结提升——深化理解
  1. 教师总结:“含”字不仅是一个字的整体,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。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春天美景的热爱与赞美。
  2. 学生自由发言,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与感受。

七、作业设计——巩固练习

  1. 赋诗:
    (1) 黄鹂、翠柳、含情脉脉;
    (2) 青鸟、明春、含情脉脉。
  2. 学生写两首类似的绝句,与同学交换并朗读。

八、板书设计

  1. 教师板书:
  2. 黄鹂
  3. 紫燕
    (结合课件配乐)

《敕勒歌》教学设计

第一课时

教学目标:

  1. 认识并会读出本节课的重点生字“见”。
  2. 正确、流利地朗读古诗,背诵整首古诗。
  3. 结合图片中的画面和注释,感受大草原的辽阔与蒙古族的勤劳。

教学重难点:

  • 熟练读出“见”的音字。
  • 灵活运用古诗来表达大草原的壮丽与牧民的勤劳。

课时安排:

1 课时


第二课时

教学目标:

  1. 分析图片中的画面,理解并回忆古诗的主要内容。
  2. 自主阅读诗句,结合图示想象大草原的辽阔与牧民的勤劳。
  3. 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希望。

教学重难点:

  • 结合图示,正确理解古诗的描述与情感。
  • 通过想象和分析,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。

第三课时

教学目标:

  1. 喜欢《敕勒歌》,体会这首诗描绘的大草原壮丽与牧民的勤劳。
  2. 在图示中感受大草原的辽阔与动物的勤劳,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形象表达。
  3. 提升语言的想象力和诗歌创作能力。

教学重难点:

  • 感受诗歌的情感与哲理。
  • 发挥语言的想象能力,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。

课堂设计

  1. 激趣导入
  2. 导入:老师用图片展示大草原,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  3. 启发:学生思考:“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?”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知识。

  4. 自主学习

  5. 分组讨论:“天”和“阴山”的具体含义?
  6. 阅读诗歌中的注释,理解大意。

  7. 互动交流

  8. 小组合作阅读诗句,分组背诵。
  9. 大家自由朗读整首诗,并结合图示想象画面。

  10. 拓展提升

  11. 小组表演朗诵,互相反馈。
  12. 课后同学展示诗歌,激发学习兴趣。

教学资源

  • 图片:大草原、蒙古族、牧民等形象的图片。
  • 歌谣:《敕勒歌》的背景和前文内容。

《早发白帝城》教学设计(初稿)

教学目标

  1.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,感受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。
  2. 学习理解并背诵古诗《早发白帝城》,掌握其基本的生字新词和句式结构。
  3. 发现诗句中的对仗工整之处,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。

教学过程

一、激趣导入(10分钟)

活动内容: 1. 谜语引入:
- 在黑板上斜着往上画一行白鹭,学生用一句诗来说谜底。 2. 提示诗人:
- 提到诗人杜甫,并简介他的生平和贡献。

活动目的:
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,同时引出本节内容。


二、初步认识生字(15分钟)

活动内容: 1. 听读生字:
- 出示生字卡片“早”、“发”、“白帝城”。学生逐个认读。 2. 朗读古诗:
- 齐读古诗《早发白帝城》,并让学生用自已的方式朗读。 3. 分组讨论:“白帝城”的含义。 - 让学生小组合作,猜测“白帝城”是什么,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意象。

活动目的:
1. 熟悉生字词的书写、发音和形体。 2. 增加诗歌的整体感觉,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。


三、学习古诗(25分钟)

活动内容: 1. 整体感受:
- 提问:“这首诗有什么特点?”“它描绘了什么场景?你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一下?” 2. 读诗朗读:
- 齐读并逐句朗读古诗,教师适当讲解诗句的意思。 3. 背诵古诗:
- 学生齐声背诵,要求背诵“白帝城”、“千秋”、“万里”,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。

活动目的: 1. 熟悉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。 2.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读法和音韵。 3. 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古诗的理解能力。


四、情境想象与背诵(15分钟)

活动内容: 1. 教师板书诗句:
- 用黑板展示“早发白帝城”、“千里江陵一日还”等句子。 2. 情景想象:
-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,描述窗外的景色(如翠绿的柳枝、白鹭飞翔等)。 3. 背诵练习:
- 教师出声要求学生背诵诗句,时间1分钟以内完成。

活动目的: 1.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。 2. 帮助学生建立诗歌与生活的联系。


五、合作探究(15分钟)

活动内容: 1. 小组讨论:
- 学生分组,讨论诗句中的对仗工整之处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“白帝城”、“千秋”等词语的含义。 2. 板书板结:
-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诗歌的主题和关键词。

活动目的: 1. 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,提高团队凝聚力。 2. 拓展学生的思维,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。


六、总结提升(5分钟)

活动内容: - 教师提问:
-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?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美? - 学生自由发言:
-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和感受的点。

活动目的:
通过回顾,加深学生的记忆,同时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。


板书设计

| 步骤 | 内容 | |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 | 1 |早发白帝城 | | 2 |白帝城 | | 3 |千秋 | | 4 |万里 | | 5 |翠绿柳枝,白鹭飞舞 |


作业布置: - 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诗《泥融飞燕子,沙暖睡鸳鸯》,完成背诵。 - 撰写一篇关于“白帝城”的小文章。

通过以上教学设计,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古诗,理解其意境和文化内涵,同时激发爱国情怀。

唐诗教学设计

一、设计理念、汲取养分。
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,汲取文化精华,形成良好的素养。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,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我们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。

二、活动目的,润泽心灵的天空。

1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《唐诗三百首》的基础上,利用图书馆、网络等信息渠道收集相关资料,了解有关的知识、背景和发展情况。

2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文字的营养。

三、课前准备,挖掘源头活水。

1、课前分成小组,完成《唐诗三百首》相关资料的收集,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。

2、各组成员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,分享学习心得。

3、准备时间约二周。

四、教学过程,润泽心灵,启发思维。

(一)以《绝句》为引子,激发兴趣。

1、播放部分诗作,设置疑点:这首诗是什么作者写的?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?谁能背诵这首诗?在班级中抢答。

2、教师小结: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作品,语言优美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今天,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的世界,看看谁能够成为当代的诗仙、诗圣。

(二)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。

1、展示诗歌精妙之处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,并结合《唐诗三百首》内容进行讲解。

2、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独特见解,体会语言的精妙与优美。

(三)课堂互动环节,激发创作灵感。

1、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,引导学生观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,思考诗中的意象及其背后的语言表达。

2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,尝试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。

(四)拓展创作,培养实践能力。

1、结合课件内容,播放相关短视频或音乐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
2、组织学生分组创作一首仿作,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成果。

(五)课堂总结与反馈

教师总结这节课的亮点和收获,对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。

(六)课后延伸,激发学习兴趣。

1、建议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唐诗,如《大 Setting》《水调歌头》等经典作品,并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。

2、布置相关作业,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写作中,并通过分享交流加深理解。

(七)活动推广,激发热爱文化的热情

1、开展“中华诗词知多少”活动,邀请学生参与比赛或展示创作作品,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。

2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,利用图书馆、网络等渠道继续学习唐诗等传统文化作品。

一、设计理念、汲取养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