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策划书辞职报告

长度单位教学设计(长度单位 教学设计)

2025-08-15 05:24:57 | 人围观 | 评论:

【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6】

【教学内容】

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(二年级上册)》第1—3页和练习的1—3题。


【教学目标】

  1.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,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,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。
  2.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,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,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,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。
  3.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、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【教学准备】

  • 米尺或厘米尺
  • 课前准备:发给学生每人一套米尺和厘米尺,以及一些材料(如铅笔、书本等)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1. 组织活动,回忆旧知

活动内容:

分组讨论,每个小组由3人组成。每组同学轮流提出一个关于“长度”的问题,并互相解答。时间不超过15分钟。

  • 问题1:什么是物体的长短?
  • 问题2: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?
  • 问题3:为什么有的同学说“米”长一点,而有的人说是“厘米”长呢?

设计意图:

通过分组讨论,让学生回忆已学的相关知识,并为新课做铺垫。


2. 回顾梳理

活动内容:

  1. 回顾与整理旧知:
    请学生在小组中汇报自己所学的“长度”知识。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,组织语言进行总结,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(米和厘米的认识)。

  2. 小组任务:

  3. 每组同学在老师准备好的物品中,估计它们有多长,并记录下来。
  4. 验证所选的物品的实际长度,看看是否与我的预期一致。

设计意图:

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际操作,帮助学生回忆并巩固已学的知识。


3. 米尺与厘米尺的认识

活动内容:

  1. 比较米尺与厘米尺的异同点:
  2.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,明确“米”字的含义。
  3. 观察厘米尺,明确“厘米”字的含义,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(1米 = 100厘米)。

  4. 小组合作:
    每组同学分发一个小米尺和一个小厘米尺,记录下它们的长度。汇报分享结果,教师提问:

  5. (1)哪个物品比另一个长?短?

  6. (2)你发现了什么?

  7. 思考题: 如果我有一把小尺子,无法用上面的小cm尺量出整厘米物体的长度,应该怎么量呢?


设计意图:

通过比较和讨论,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与厘米尺的区别,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。


4. 实践操作:测量物体

活动内容:

  1. 小组合作:
    分组完成以下任务:

a. 用小米尺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盒有多长。

b. 用小厘米尺量一量老师黑板的长度。

  1. 学生展示:
    每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,并验证是否正确。教师提问:

  2. (1)你用什么方法来量物体?

  3. (2)测得的结果对吗?

5. 思考性练习

活动内容:

分组讨论,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关于“米和厘米”长度单位的思考性问题,并互相解答。

  • 问题1:如果我要测量较长的物品,比如书本或桌椅,我应该用哪种单位呢?
  • 问题2:如果我要测量较短的物品,比如橡皮或毛线,我应该用哪种单位呢?
  • 问题3:你能找到一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测量东西吗?

设计意图:

通过思考题和讨论活动,激发学生的思维,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
6. 总结与反思

活动内容:

教师总结:

  1.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“米和厘米”的知识?
  2. 你学到了什么?还有什么疑问?

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不足,并提出问题。


设计意图:

通过总结,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,并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。


【教学反思】

  1. 效果评价:
  2. 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比较物体的长短?
  3.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米和厘米的意义?
  4. 学生是否能够用尺子测量整厘米物体?

  5. 问题诊断:

  6. 是否需要加强学生动手实践,以便更好地理解单位长度。
  7. 是否存在学生在思考性问题上的困难。

  8. 改进措施:

  9. 使用更多实际操作的活动,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。
  10. 提供更多的工具(如直尺或米尺)让他们进行测量。

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不仅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重要的长度单位,并学会了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,这为他们后续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。

《长度单位》教学设计:小学数学课程大纲

一、教学目标

  1. 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“米”和“厘米”的长度单位观念,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。
  2. 能够用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写书本中涉及的测量问题,并进行简单的估计。
  3. 了解常用测量工具(如尺子)的使用方法。

二、教学重点

  1. 建立正确的“米”和“厘米”的长度观念,知道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。
  2.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对“米”和“厘米”概念的理解。

三、教学难点

  1. 意识较长物体的长度时误用厘米单位。
  2. 掌握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(如0刻度线对准起点,端点对准刻度线)。

四、教学准备

  • 米尺
  • 直尺或卷尺
  • 课本、练习本、测量工具
  • 课件(如教学视频、动画)

五、教学过程

第一部分:温故知新,激发探究意识
  1. 回忆已学内容:
  2. 长度单位有哪些?米和厘米分别表示什么长度?
  3.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?

  4. 指导小组讨论:

  5. 小组成员先思考并回答问题,再分享自己的想法。
  6. 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。
第二部分:实际应用,认识长度单位
  1. 探讨“米”的长度:
  2. 用手指比划米有多长(约两臂张开)。
  3. 量一量口算本的宽度,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。

  4. 探讨“厘米”的长度:

  5. 比较不同物体的厚度或边长,并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。
  6. 使用尺子测量课本、笔记本等物品的长度。

  7. 练习填空:

  8. 填“厘米”或“米”(如:课本厚度约8(),笔记本封面厚2())。

  9. 测量拓展:

  10. 比划1米有多长,并观察实际测量结果是否接近这个长度。
  11. 比划30厘米、50厘米、80厘米等长度,记录下发现的结论。
第三部分:拓展思考,认识估计
  1. 举例说明“估算”的重要性:
  2. 在实际情境中,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和方法,进行合理估计。
  3. 比如: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,通常用厘米比较准确;量操场宽度时,可能用米更合适。

  4. 练习应用:

  5. 根据生活经验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(如:门高约2(),书本厚度约5())。
  6. 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,选择合理的单位进行描述。
第四部分:课堂总结
  1.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:
  2. “米”和“厘米”的长度单位分别表示什么?
  3.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?

  4. 强调测量工具的重要性,并指出正确的使用方法(如0刻度对准起点,端点对准标尺上的数字)。

  5. 结合生活实际,举例说明不同物品的长度,并进行合理的估计。

五、教学反思
  • 通过实践活动,学生在测量和比较中加深了对“米”和“厘米”的理解。
  • 使用动态展示工具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。
  • 针对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(如1米的长度)、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与反馈。

通过以上设计,学生将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,全面理解和掌握“米”和“厘米”的长度单位及其应用。

长度单位教学设计

教学内容

长度单位是描述物体长短、高矮或东西的多少等基本几何量的重要知识。本节内容通过实际情境帮助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,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,并能用米作单位量较长物体的长度。


一、教学目标

  1. 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“厘米”和“米”,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。
  2. 知道在实际生活中,可以用米或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。
  3. 能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、宽及教室的长、宽,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

  • 重点:理解1米的实际长度,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。
  • 难点:能用米尺量较长物体(如黑板)、人(身高)及楼高的长度,并解决实际问题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(一)情境引入

  1. 出示一些生活场景,如消防员叔叔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财产的视频片段。
  2. 提问:为什么从高处滑下来比走楼梯快?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、药盒、直的曲的吸管、铅笔、绳子等。

(二)操作体验

  1. 感知线段
  2. 用尺子量教科书封面边的长度,得出1厘米的长度。
  3. 将1厘米的多个拼接起来,感受1分米的长度(1分米 = 10厘米)。

  4. 认识“米”单位

  5. 分组活动:每人拿直立的小棒(约1米长),观察并描述它的长度。
  6. 教师示范:直立的小棒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,与黑板的一端对齐,量一次记下一个米数。

  7. 感受“米”单位的大小

  8. 用教具或图片展示教室的长度(如黑板、门、窗户)大约有多长。
  9. 问:黑板的长约多少米?教室的长大约是多少米?

(三)探究新知

  1. 米和厘米的关系
  2. 教师: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,所以在测量时可以用米作单位。
  3. 师生共同测量黑板的长和宽:

    • 黑板的长约3米,宽约1米。
  4. 用米尺量物体长度

  5. 课后分组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(如课本、文具盒、铅笔等)。
  6.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注意:从0刻度开始,直直的量起,准确记下结果。

  7. 解决实际问题

  8. 在教室中测量自己的身高,将结果记录下来,并告诉同学或老师你的身高是多少米。学生验证自己测量的合理性(如:身高约1米多)。

(四)课堂活动

  1. 量一量
  2. 分组测量教科书封面、作业本封面的长和宽,并记录结果。
  3. 找找“1米”
  4. 学生分组利用准备好的直立小棒(约1米长),观察并描述它有多长。

(五)总结提升

  1. 知识回顾
  2. 米和厘米的关系:1米 = 100厘米。
  3. 反思与感悟
  4.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、操作和思考,认识了米单位的实际意义,并掌握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。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?还有什么疑问?

四、教学反思

在本节课中,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,主动探索,能够理解并掌握米的概念以及用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。但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(如尺子不垂直或刻度线不清),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。


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长度知识,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,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。

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?
学生用手比划。
教师口头出题,学生比划:2厘米,5厘米,10厘米,20厘米、50厘米。

小明来到百鸟馆,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
(多媒体出示)。
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?
学生交流。
指名汇报,说想法。
我们来看:
方法一:排除法。
1厘米只有这么长,
所以这根旗杆不可能这么短,
所以选13米。
方法二:推算法。
把小鸟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,
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,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,
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3米。
方法三:类比法。
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,
小鸟脚印不可能和这个物品一样长,
比如,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,
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。
小明说:
(遮住脚印)
黑板宽2厘米?
尺子上从0开始,画到1厘米,对吧?
哦,老师!
1厘米比2厘米矮很多啊!
哦!原来我的尺子太短了!
哦!哦!哦!哦!哦!

(l)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?
学生讨论。
指名汇报,说理由。
我们来看:
60米是多大?
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,
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?(不会。)
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。
操场的长是28米?
28米的话,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操场一样高。
(2)选择合适的单位。
我们的教室长6分米。
黑板长2厘米。
小明身高124厘米。
课桌高90毫米。

(l)辨析题。(完成教材“练习一”的第8题)
小明说:
(多媒体显示题目)
对吗?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。
学生判断,并说明理由。

(2)估一估。(完成教材“练习一”的第9题)
圈出合适的答案。先圈估计的,再圈实际测量的。
(l)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?
学生观察并回答。
教师指出:7厘米-3厘米=4厘米。

(3)谁说得对?(完成教材“练习一”的第10题)
第一幅图:
学生观察并回答:
“乌龟要爬5厘米”是否正确,为什么?
学生说:“不对,没有对准刻度O。”

第二幅图:
学生观察并回答:
“乌龟要爬4厘米”是否正确,为什么?
学生说:“对。7厘米-3厘米=4厘米。”

第三幅图:
学生观察并回答:
“乌龟要爬5厘米”是否正确,为什么?
学生说:“对,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,我们都可以说大约5厘米。”

(4)量一量。(完成教材“练习一”的第11题)
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,说一说。
optionally,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:
比如,“乌龟要爬5厘米”是否正确?
学生回答:“不对,没有对准刻度O。”

(l)板书设计:
确定长度单位
旗杆的高度是13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