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策划书辞职报告

竹石说课稿(竹石说课稿新课标及课件)

2025-08-19 12:11:35 | 人围观 | 评论:

竹石说课稿
尊敬的老师们、同学们:

大家好!我是今天的主讲人——竹石,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《梅花鹿》这一节的内容。

今天的学习内容非常有趣,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梅花鹿的美丽,还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。我将从导入、说教法、说学法以及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今天的教学内容。


一、导入

大家都知道,人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有些动物也会表现出它对人的尊重或者对它的依赖态度。比如,我们看到许多动物都会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对人类的感谢之情。那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“梅花鹿”。

梅花鹿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,但它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感受世界的方式。在本节课中,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“梅花鹿”这一故事蕴含的道理。


二、说教法

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,“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。”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,我希望您能够结合以下几种教法:

  1. 图文结合:结合梅子鹿的特点,将梅花鹿的美丽和不完美之处用图片和文字直观地呈现出来,让听众们更容易理解和感受。
  2. 听读结合:让学生先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内容,然后边听边想象自己会听什么。这样可以激发听众们的兴趣,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课文内容。
  3. 情境创设:在教学过程中,将梅花鹿的情感变化与不同的情境相结合,比如遇到狮子时,让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恐惧和思考。

通过多种多样的教法,让我能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“梅花鹿”的故事。


三、说学法

面对文字和图片的内容,如果只是被动地记忆,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和乏味。于是我选择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:

  1. 朗读训练: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,学会用“舌尖上的小知识”来诵读文本内容。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语言结构,还能增强他们的朗读能力。
  2. 情境表演:通过想象和表演梅花鹿在不同情况下的情景,激发听众们的参与感,并让他们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变化。

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法,我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,真正消化并内化本节课的内容。


四、说过程

接下来,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一节数学课的课程安排吧:

第一部分:复习引入(10分钟)

  1. 复习引如
  2. 请孩子们以轻松的方式背诵《小红帽》中的词语,并说出它们的意思。
  3. 激趣导新
  4.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新的故事,它和《小红帽》很相似,但它的故事却完全不同。
  5. 指导朗读(15分钟)
  6. 通过边读边听的方式,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读出梅子鹿的语言。

第二部分:品析重点(20分钟)

  1. 讲与导结合
  2. 我们来看一下梅子鹿在不同情状下的表情变化,并引导孩子们用心灵去思考。例如:“梅花鹿不由自主地撅起了嘴,皱起了眉头”这句话到底在表达什么?
  3. 小组讨论
  4. 分组讨论,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句子或者段落,然后进行交流分享。

第三部分:实践演练(15分钟)

  1. 模拟表演
  2. 练习中我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——模拟表演。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是梅花鹿,面对不同的情况,模仿梅子鹿的动作和表情。

  3. 小组合作

  4. 通过分组合作,让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,并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。

第四部分:总结与反思(10分钟)

  • 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?
  • 想想看,你们在学习中还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困惑吗?
  • 如果有时间的话,请您帮我们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后的感受吧!

五、说练习

练习一:积累与运用(10分钟)

  1. 听读结合
  2. 学生们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,边听边想象自己在梅子鹿的世界里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。
  3. 改写练习
  4. 将“梅花鹿”这一字进行替换,使其更加生动有趣,并且与梅子鹿的特点结合起来:“我呀,梅花鹿呀……哦,这身栗红色皮衣,油亮油亮的,上面斑点雪白雪白的,真美啊!我的角挺漂亮,像珊瑚一样又大又红。如果像一只小老虎,不就是四条腿也差不得啦?梅花鹿怎么会变得丑得要叫人羞愧呢?”

练习二:拓展与思考(10分钟)

  • 现在让我们一起观察一下梅子鹿的环境,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?“梅花鹿”生活在小溪边,小溪旁边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。它们穿着红白相间的皮衣,远远望去,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样。

练习三:综合运用(10分钟)

  • 联系生活实际,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,梅花鹿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?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悟:“梅花鹿教会我们什么?”

通过以上练习,我相信您能够真正掌握好课文内容,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。希望今天的课程能够为您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窗,让我们一起探索、学习与思考吧!

谢谢大家!


竹石